【编者按】 近日,作为新桥矿业公司党委举办的“党员共读经典主题活动”在矿山引发关注。活动当天,由十八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建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安平等10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领读员共同领读分享《态度: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一书(以下简称《态度》)。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成长经历认真撰写读书心得。矿山“工匠”细说大国工匠,身边人可爱可信,工匠故事可敬可亲,引发参会人员的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下面将10位领读员的读书心得分享给读者,一同领略大国工匠的风采,汲取奋斗营养。
李建辉:工作当学余梦伦
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余梦伦的故事,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中国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已经87岁高龄。
一辈子做一件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是对于余梦伦来讲,他只想一辈子做好弹道设计这一件事,而且一干就是60年,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在从事航天事业之初,余梦伦就以自己的工作为己任,把“一门心思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工作信条,始终坚信“任何职业,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一定会有收获”,60年兢兢业业,他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像余梦伦学习,学习他那种对工作执着的精神,以工作为己任,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工作,在干好工作中提高自己贡献企业。
潘安平:学“起帆”,勤动脑
我分享的工匠人物是包起帆。工学硕士,连续5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工匠学院院长。40多年来,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获得巴黎、日内瓦、匹兹堡、布鲁塞尔、纽伦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装卸工出身,一没学历、二没背景,却从一名码头装卸工干到了副总裁、政府参事,“上海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次次职位的擢升,一个个富有含金量的荣誉,一名码头装卸工,如何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但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包起帆。
工作中,包起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爱动脑。他热衷于解决工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正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增长了自己的技能和学识。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能做”“会做”什么,面对“不能”“不会”的工作,要像包起帆一样开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寻求解决之策,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朱常林:林鸣金句启迪我
林鸣,桥隧领域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等重大项目的总工程师。
林鸣身上有很多令人赞叹佩服的品格,也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智者,采访中金句频出,很多话令我印象深刻:“很多东西在你起跑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至少你成功的概率在你起跑的时候就决定了。”讲的就是一个人做事情初始的态度。。林鸣在对待工程质量更是精益求精,规定施工精度是5毫米,他会争取做到3毫米。正是这种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才会成就一代工匠。
有了好的做事态度,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持久的毅力。林鸣曾经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身体不适,医生建议他通过长跑锻炼加以改观,就这样他把长跑习惯坚持了几十年,无论寒暑都风雨无阻。他用长跑磨砺自己的心性和意志,并利用每天长跑的独处时间思考谋划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肖鹏:为高凤林的“本色”而折服
读完《态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像火箭一样燃烧自己”的大国工匠—高凤林。可能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航天梦”,高凤林的航天梦是她的母亲种下的,他也如愿地从事所热爱的航天事业,我的心中从小也有一个航天梦,但自己未能如愿,内心还是有遗憾的!但是读完高凤林的事迹,并没有让我觉得大国工匠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也是从焊接一线车间一步一步历练成为大国工匠,作为平凡人的我也可以“见贤思齐”,学习他高尚的品质精神。记得他徒弟求教他如何做人做事,他给出了他的理解,即做好“本色”就行,“本色”就是勤劳、勇敢、智慧、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也应当做好“本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尽我所能地发光发热,“像火箭一样燃烧自己”,在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侯姚:像巨晓林一样去钻研
读了巨晓林的采访记录,对我而言,感悟颇深。乔布斯曾经说过:“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只有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巨晓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劲头是最珍贵的精神,而支撑着这份精神发光的正是对工作的热爱。就如书名一样,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热爱才能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出色。
作为奋斗在一线的矿山职工,我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不平凡的自己,热爱本职,不断进取,在今后工作中争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胡玲莉:学习陆建新的“坚持”
我分享的这位工匠,他被誉为中国摩天大楼钢结构第一人。1964年7月,陆建新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中专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施工测量员,被公司安排到深圳从事施工测量工作,从此他与中国的超高层建筑密不可分。在我看来,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缘于他质朴高尚的品格和他对待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将个人更好的发展机会一次次放弃,踏踏实实坚守在一线,带领团队边工作边摸索创新。
记者问他,从施工测量员到总工这一步是怎样跨越的,他说他干的是测量员的事,看的却是整个工地的事。可能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也很认真,但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分内事。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满满都是正能量,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待工作始终如一的热爱,无论顺境逆境他都努力坚持。
张慧芬:对姚惠芬的两点印象
我要分享的人物是“姚惠芬”。十个大国工匠,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认真阅读了她的故事,感触颇深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坚持和专注。一辈子只做“苏绣”这一件事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清代纪晓岚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所以她能成为苏绣大师,大国工匠。二是传承和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生命。苏绣是我国传统工艺,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姚惠芬不喜欢重复,她不断探索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式、新的思路,在掌握了平针绣,乱针绣等传统技法后,又自创了减针绣这一技法。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追求便利、快捷的生活方式,对老手艺人的手工制作已经失去了很多兴趣。正如她说的,现在绣娘越来越少,想找一个得意的弟子都非常难。她的焦虑,体现了一位大国工匠的责任和担当。
王焕青:守正创新当学郑春辉
郑春辉是福建省莆田传统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他初中毕业就进入了泉州雕刻厂,终成一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把传统木雕手艺做到了极致,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代表作品为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
看完了作者对郑春晖的访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方面:立足于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从一个最普通的木雕艺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所具备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我们身边经常有人抱怨自己每天时间不够用,精力不够集中,总感觉很累,不能振奋精神去做事情。而现实则是,自己并没有做任何很累的事情,既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没有那种消耗性的脑力劳动。可能我们感到精力不够的原因是没有认清形势,首先我们要把最紧急的事情解决好,否则事情就会混在一起,你会感到困惑和无法找到头绪。这样一种躁动的心情,只会浪费精力,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值得的地方,集中精力付出后的最佳结果就是做事的高质量、高效率。
刘同胜:罗昭强给技术工人立了标杆
罗昭强是中车长客的高铁装调工,毕业于大连机车技工学校维修电工专业,他研发的高铁模拟调试实训装置,开创了利用模拟手段对从事高铁车辆调试工作的操作员工进行培训的先河,得到两院专家一致认可。
我认为各行各业未来发展需要大量技能人才来支撑,罗昭强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设定不同发展目标,定向培养,因人施教,分类塑造,开展跨工种、跨企业、跨国界带徒,把多年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帮助70余人顺利考取了高级技师、技师,多名徒弟成为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
杨新华:把“烧火棍”变成“栋梁材”
竺士杰是一名港口桥吊司机。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不佳上了技校。他的技校老师说“考上技校的就算是烧火棍”,但是这根“烧火棍”却成为了宁波舟山港集团的首席技师,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操作法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好使的“烧火棍”是怎样炼成的?是态度,是始终如一的精益求精、锲而不舍。
我们运输工区西翼副井有一名卷扬司机,叫吴琼华,每次非常规操作,基本都是由她来完成,因为她又稳又准。做完,还要做好,这就是工匠精神。搞文字的也需要工匠精神。矿山通讯员肖邦魁曾经说过:哪怕50篇稿子登了1篇也值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态度,他才能成为通讯员队伍中的常青树。
我们都是普通的平凡人,在平凡中历练,“烧火棍”也能成为“栋梁材”。(文字由朱常林整理,图片摄影孙玄)